【書評】《被討厭的勇氣》:怎樣獲得自由和幸福|「課題分離」切中東亞人的痛點|「目的論」比「結果論」更積極
Jun 30
--
- 很多哲學家探討過「怎樣獲得自由和幸福」,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也給出了他的解答。日本人以Adler的哲學寫成了《被討厭的勇氣》,在日、台、港都成為暢銷書籍。我認為有其必然性,因為這本書切中了飽受儒家文化荼毒的東亞人的一些痛點。
- 在讀此文的你,很可能是香港人或台灣人,特別推薦你看這本不足300頁的直排書。書評已有很多,不用多介紹。在此,只想略略記下5個自己的key takeaways:
"你說愛我等於要把我捕捉 實在沒法擔起這一種愛 "— 王傑《誰明浪子心》
- 自由:「課題分離」,是獲得自由的最重要一步。不干預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預你的課題。子女的人生,是子女自己的課題。父母望子成龍,強迫子女用功課書,替他規劃人生要成為醫生律師,甚至動手幫他做作業。其實,你要尊重「他才是他自己課題的owner」,不到你干涉,他想成為什麼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你怕他誤入歧途,想給一些advice,你只能展現出I am always here to help的姿態,讓他明白he’s not alone(東亞家長很難接受吧?)受干預者固然不自由,干預者也不自由—你在過自己的人生,還想要幫別人過他的人生。一個遊戲開兩個角色玩,壓力不是double了嗎?
- 「目的論」比起「結果論」有建設性。少女割脈,她不應以Sigmund Freud「結果論」去想因為我以前發生過什麼事(不愉快的童年)導致現在這個局面,反而應該去想我現在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什麼「目的」(想引起父母師友關心)。對當事人來說,前者看的是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消極的,被往事束縛變得不自由;後者看的是未來,是積極的,可以跳出框框,用其他方法達到同一目的。
- 不要太怕得罪人被討厭。做自己,表裡如一,不要太奴性、太逆來順受、太介意別人目光而淹沒個性,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硬啃。10個人當中,總有6個人中立,2個人怎樣也討厭你,2個人算是志同道合。如果你只把注意力放在討厭你的那2個人而隱埋自己個性,那麼你也可能成為隱形人失去另外2個潛在的朋友。所以,倒不如注重可以交的朋友。
- 幸福:不要只望著長遠目標而活,不要太糾結過去和未來,要活在此時此刻,因為人生是由無數個moments串連而成。一趟旅行,每時每刻都是旅行的一部分。如果一心只想去某個景點,把沿路過程全部當成準備功夫,心不在焉消磨時間,忽略一切沿途風景,恐怕這趟旅行90%以上的時間都是白過。況且,不是人人都能心想事成,一旦打起颱風或自己受傷,去不成目的地,豈非整個人生都在白過?因此,也要學會接納可能平凡的自己,不要因為入不到Oxbridge、當不了歌星、發不了大財就把自己看成loser。要注意,「活在當下」絕不是消極的享樂主義,不是現在盡情享樂拋棄長遠目標。例如,想考大學,不要老在想小時候為什麼沒有打好基本功(過去),或者考不上的話就會怎樣(未來),而是把大目標切細,今天全程投入專注只做好這一小部分,從中找到樂趣享受(當下),這樣反而往往像工匠一樣做得更好更能達到目標。迫自己享受過程,這算是自欺欺人嗎?不,承第1點,你是課題的owner,你也可以把目標訂為去成為出色的廚師、畫家、樂手、足球員,whatever you like。大目標是你訂的,you signed up for this,想必你總有興趣吧,
- 為群體作出貢獻。所有煩惱或幸福,都來自人際關係。幸福的人生,在於人生有意義;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他人。你要感到自己為所屬的某個群體(公司、班級、鄰里、社區、國家,以至全世界,任你怎劃)作出了某種程度上的貢獻,為此感到自豪,就能獲取幸福感。不是你捐款/繳稅$1000我捐款/繳稅$50000我就有50倍貢獻那種量化概念,而是你主觀感到自己的存在令所屬群體美好多一點,一點點就好了。
“做人必須懂放下完美 同時也試試接納自己” -梁釗峰《28天》
- 為什麼暢銷的不是Adler的書,而是《被討厭的勇氣》?也許,因為夠簡單直接,著重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應用。日本作者用年輕人和哲學家一問一答的形式呈現出Adler哲學,dare to challenge的年輕人提出的問題,很多時正是讀者對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實踐哲學教條時的疑惑和矛盾感,而哲學家就妙用不少生活例子一一解答,易讀易明。
- 我不敢說我已做到了以上幾點,獲得了幸福和自由。但,這本書的確改變了我這個香港人一些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尤其是第1和第4點,幫我洗去了一些儒家文化的遺毒,做人豁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