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被討厭的勇氣》:怎樣獲得自由和幸福|「課題分離」切中東亞人的點|「目的論」比「結果論」更積極

Shunryu 迅狐
Jun 30, 2023

--

  • 很多哲學家探討過「怎樣獲得自由和幸福」,19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也給出了他的解答。日本人以Adler的哲學寫成了《被討厭的勇氣》,在日、台、港都成為暢銷書籍。我認為有其必然性,因為這本書切中了飽受儒家文化荼毒的東亞人的一些痛點
  • 在讀此文的你,很可能是香港人或台灣人,特別推薦你看這本不足300頁的直排書。書評已有很多,不用多介紹。在此,只想略略記下5個自己的key takeaways
Alfred Adler

"你說愛我等於要把我捕捉 實在沒法擔起這一種愛 "— 王傑《誰明浪子心》

  1. 自由:「課題分離」,是獲得自由的最重要一步。不干預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預你的課題。子女的人生,是子女自己的課題。父母望子成龍,強迫子女用功課書,替他規劃人生要成為醫生律師,甚至動手幫他做作業。其實,你要尊重「他才是他自己課題的owner」,不到你干涉,他想成為什麼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你怕他誤入歧途,想給一些advice,你只能展現出I am always here to help的姿態,讓他明白he’s not alone(東亞家長很難接受吧?)受干預者固然不自由,干預者也不自由—你在過自己的人生,還想要幫別人過他的人生。一個遊戲開兩個角色玩,壓力不是double了嗎?
  2. 「目的論」比起「結果論」有建設性。少女割脈,她不應以Sigmund Freud「結果論」去想因為我以前發生過什麼事(不愉快的童年)導致現在這個局面,反而應該去想我現在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什麼「目的」(想引起父母師友關心)。對當事人來說,前者看的是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消極的,被往事束縛變得不自由;後者看的是未來,是積極的,可以跳出框框,用其他方法達到同一目的。
  3. 不要太怕得罪人被討厭。做自己,表裡如一,不要太奴性、太逆來順受、太介意別人目光而淹沒個性,不喜歡的東西就不要硬啃。10個人當中,總有6個人中立,2個人怎樣也討厭你,2個人算是志同道合。如果你只把注意力放在討厭你的那2個人而隱埋自己個性,那麼你也可能成為隱形人失去另外2個潛在的朋友。所以,倒不如注重可以交的朋友。
  4. 幸福:不要只望著長遠目標而活,不要太糾結過去和未來,要活在此時此刻,因為人生是由無數個moments串連而成。一趟旅行,每時每刻都是旅行的一部分。如果一心只想去某個景點,把沿路過程全部當成準備功夫,心不在焉消磨時間,忽略一切沿途風景,恐怕這趟旅行90%以上的時間都是白過。況且,不是人人都能心想事成,一旦打起颱風或自己受傷,去不成目的地,豈非整個人生都在白過?因此,也要學會接納可能平凡的自己,不要因為入不到Oxbridge、當不了歌星、發不了大財就把自己看成loser。要注意,「活在當下」絕不是消極的享樂主義,不是現在盡情享樂拋棄長遠目標。例如,想考大學,不要老在想小時候為什麼沒有打好基本功(過去),或者考不上的話就會怎樣(未來),而是把大目標切細,今天全程投入專注只做好這一小部分,從中找到樂趣享受(當下),這樣反而往往像工匠一樣做得更好更能達到目標。…

--

--

Shunryu 迅狐

Hongkonger 香港人 | Bilingual Writer 雙語作者 | Financial Analyst 金融分析師 | Top Uni Master 曾經學霸 | IELTS 8.5/9 英文導師 | Career Coach 職涯教練